你是否曾經搭乘松山新店(綠)線時,注意到列車進站的那段鋼琴旋律?
輕快、熟悉,彷彿在廣告、電影裡也無數次聽過。
那不是錯覺——這段樂曲正是蕭邦最膾炙人口的作品:
〈夜曲 第二號 降E大調,Op.9 No.2〉。
夜曲的由來
「夜曲」一詞,英文是 Nocturne,法文與義大利文也大同小異。字根來自拉丁文 Nox,意指夜晚的女神。
18世紀以前,人們常把「夜曲」等同於小夜曲(Serenade),主要作為夜間演奏的輕巧樂曲。
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,夜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鋼琴小品。它通常是三段體,旋律夢幻而抒情,像是情感的即興流露。
而真正將夜曲帶入音樂史的人,就是來自愛爾蘭的作曲家 約翰‧費爾德(John Field)。
費爾德與蕭邦
費爾德的音樂特色,在於輕柔的左手和弦伴奏,搭配右手流暢而富有詩意的旋律,營造出寧靜又細膩的氛圍。
他一生共創作 21首夜曲,並透過巡演與學生傳承,把這種形式推廣到歐洲各地。
蕭邦與費爾德的關係則更加耐人尋味:
- 蕭邦的鋼琴啟蒙老師,正是費爾德的學生。換句話說,蕭邦算是「費爾德的徒孫」。
- 蕭邦 8 歲時,費爾德曾在華沙舉行音樂會,對他留下深刻印象。
- 長大後的蕭邦不僅常演奏費爾德的夜曲,還把它們當作教材教授給學生。
有趣的是,費爾德與蕭邦最後都各自寫了 21首夜曲,可見這份傳承的深厚。
蕭邦的夜曲:浪漫與戲劇性
知名樂評家哈聶卡評論道:
「蕭邦拓展了費爾德的形式,注入戲劇氣息與熱情,使之更為莊麗。費爾德的夜曲像樸素的牧歌,而蕭邦的夜曲則更具裝飾、帶有陰鬱與東方氣息。」
如果說費爾德開啟了夜曲的風格,那麼蕭邦就是將夜曲推向浪漫主義巔峰的人。
他把夜曲從單純的抒情小品,發展成能承載豐富情感的鋼琴詩篇。
回到捷運月台
1830—1831年間,蕭邦完成了 〈夜曲 第二號 降E大調,Op.9 No.2〉。
這首樂曲旋律優雅而流暢,既有夜晚的寧靜,也有一絲輕快的舞動感。
當它成為台北捷運綠線的進站音樂時,這段旋律也悄悄鑲嵌進許多通勤者的日常。
或許正因為它那份既熟悉又不喧鬧的特質,讓我們在忙碌裡短暫停下,感受到一點浪漫的氛圍。
本文經 Would You Magazine 授權刊登
文字:Carrie Tang
責任編輯:蔣尚仁
核稿編輯:林君玶